帳號:guest(3.93.59.17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柏期
作者(外文):Wang, Po-Chi
論文名稱(中文):重訪台商生產協力網絡:以珠三角一家台資電子廠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oduction Network of Taiwanese Investors (Taishang) Revisited: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High-tech Enterpris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指導教授(中文):鄭志鵬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Chih-Peng
口試委員(中文):潘美玲
鄧建邦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0045601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電子業台商協力網絡信任不對稱依賴
外文關鍵詞:electronics industryTaiwanese investorsproduction networktrustasymmetric depend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從以往的文獻可知,儘管台商納入陸資廠並非新現象,但是不同於早期只有少數的陸資廠商被採用,如今對於許多台資企業而言,尤其在2008年前後,外部大環境的劇烈變動之下,為了維持成本上的優勢競爭力,台商的供應鏈中出現大量的陸資供應廠已是常態。因此針對這樣的現象,本文以珠三角地區一家台資電子廠為例,探討其底下供應鏈中廠商組成的變化過程,當中分別從採購方的台資企業、台資供應廠與陸資供應廠的角度出發,探討廠商如何看待彼此的合作或者競爭關係。同時,為了能夠更加精確地描述廠商互動時信任、權力及制度三者之間交雜的關係,本文主要運用「不對稱依賴」的概念來解釋陸資供應廠進入台商生產網絡之後與台資客戶之間的合作關係,其實是立基於雙方所處的場域位置來決定誰是這段信任關係的付出者與受益者。
Former studies on Taiwanese investors (Taishang) in China show that there are few Chinese suppliers in Taishang’ supply chain. However, many local firm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production network of Taishnag since 2008 becaus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 use a Taiwanese high-tech enterprise,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s a case to examine h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network in influencing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Taiwanese buyers, Taiwanese suppliers and Chinese suppliers. Meanwhile,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asymmetric dependenc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of trust, power, and institutions between Chinese supplier and Taiwanese buyers. In this situation, the firm who occupies 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would enjoy the fruit of the trust relationship.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確立現象:陸資廠的崛起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組織社會學
(一)網絡式生產組織的興起
(二)台資企業的組織形式
第二節、經濟社會學
(一)鑲嵌與信任
(二)台商研究:信任的本質
第三章:台商供應鍊的轉變與陸資廠的崛起
第一節、田野對象
(一)產業的選擇
(二)機殼產業
(三)田野對象:東日電子
第二節、東日協力網絡的變遷
(一)初期供應鏈的重建與擴張
(二)供應鏈的轉換
(三)外包生產
第三節、陸資廠的崛起
(一)誰是陸資廠?
(二)成本低廉的陸資廠
(三)台商內購與內銷
第四章:重訪台商生產網絡的運作機制
第一節、與台資廠的合作關係
(一)有力的競爭者出現
(二)台幹逐漸隱身
(三)族群信任的消失
第二節、與陸資廠的合作關係
(一)陸資廠進入的過程
(二)台資廠的工作經驗以及與台資企業合作過
(三)信任、權力與制度
(四)小結:一個新的治理結構
第五章:結論
尤惠法,2005,〈3C機殼廠技術創新過程之關鍵成功因素〉。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宏仁、蔡承宏,2007,〈族群天花板:越南台商工廠內部族群分工與職位升遷〉。《台灣東南亞學刊》4(2):53-74。

王振寰,2000,〈空間再尺度化的角力:全球化下的台灣資通訊產業與國家機器〉。《地理學報》49:175-187。

李仁芳,1999,〈技術與產業分工網絡運作:四個產業個案之對照〉。頁129-200,收錄於張苙雲主編,《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

李偉嘉,2007,〈中國大陸個人電腦產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李萬晉,2000,〈外包商外移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商海外生產網路之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1996,〈同床異夢:珠江三角洲外商與地方之間假合資關係的個案研究〉,李思名等人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頁175-218,台北/香港: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與浸會大學林思齊研究所。

邱雋弘,2005,〈信任的邊界:自行車台商跨界協力網絡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段樵與伍鳳儀,2007,〈有中國特色的外資與經濟發展:長、珠三角外向型經濟區的成長〉。《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0(1):1-43。

柯志明,1993,《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市:中研院民所。

耿曙、林家煌,2008,〈登堂未入室:信任結構、協力網絡與台商產業群聚的模式〉。《社會科學論叢》2(1):1-126。

高鴻翔、鄭淑娟,2007,《2007 ICT country reports:中國大陸篇》。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出版地:臺北。

張苙雲、譚康榮,1999,〈形構產業網絡〉。頁17-64,收錄於張苙雲主編,《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

張家銘、吳翰有,2002,〈全球接軌與社會鑲嵌:蘇南鄉鎮企業與台商企業協力生產的個案分析〉。論文發表於「87-89年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12月14-15日,台中東海大學。

許桂芬著;詹文男編輯,2012,《2012 ICT country reports:中國大陸篇》。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出版地:臺北。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臺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聯經出版公司。

陳東升,2008,〈積體電路產業封裝部門:組織網絡統理架構的內涵及其演變〉。頁105-144,收錄於陳東升主編,《積體網路: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群學。

陳欽明,2000,〈台商大陸設廠管理之研究──以電腦機殼產業為例〉。新竹: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祺,2005,〈跨越邊界的協力:中資廠加入中國台商自行車協力網絡與台資廠加入中資自行車配套體系的經濟社會學分析〉。台北,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4-2412-H007-005。

游皓翔,2012,〈因應缺工潮下台商在中國大陸成衣廠之產能與外包策略-以聚陽實業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友仁、夏鑄九,2005,〈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
以大東莞地區為例〉。《都市與計畫》32(3):275-299。

趙蕙玲,1995,〈協力生產網絡資源交換結構之特質─經濟資源交換的「社會網絡化」〉。《中國社會學刊》18: 75-115。

潘美玲,2001,〈技術、社會網絡與全球商品鍊:台灣製造業部門間的生產組織的差異〉。頁124-146,收錄於張維安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

潘美玲、張維安,2001,〈彈性生產與協力網絡:協力廠觀點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5:201-242。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學研究》35:1-46。

____,2006,〈台灣汽車產業發展經驗與「跨界產業場域」理論〉。《台灣社會學》11:111-174。

鄭志鵬,2008,〈市場政治:中國出口導向製鞋產業的歷史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15:109-163。

____,2011,〈攘外必先安內:產業公會與台灣鞋業治理結構形成的歷史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1):15-60。

____,2014,〈差序壓制型勞動體制:中國兩次勞動法在台資企業治理結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灣社會學刊》54。

賴彥儒,2002,〈台灣機殼廠商市場分析〉。《CTIMES》電子雜誌(2002.05.05)。

謝國雄,1989,〈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9-69。

AnnaLee Saxenian著,彭蕙仙、常雲鳳譯,1999,《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Neil Fligstein著,鄭力軒譯,2007,《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台北:群學。

Chandler, Alfred D. Jr., 1977,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ng, Chih-Peng, 2014, “Embedded Trust and Beyond: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 Transformation of Taishang’s Shoe Industry in China.” Border Crossing in Greater China: Production, Community and Identity. Routledge.

Chen, Ming-Chi, 2012, “Fortress in the air: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Taiwanese export manufacturing transplants in China.” Issues & Studies 48(4):73-112

Evans, Peter,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reffi, Gary. 1994, “The Organization of Buyer-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 Pp. 95-122 in: G. Gereffi and M. Korzeniewicz (eds.),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Westport, CT: Praeger.

Granovetter,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1, No. 3 (Nov., 1985), pp. 481-510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ncoln, James R. and Gerlach, Michael L., 2004, Japan's Network Economy: Structure, Persistence, and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ore, Michael J. and Charles Sabel, 1984.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New York: Basic books.

Smith-Doerr, Laurel and Walter W. Powell. 2005, “Networks and Economic Life.” 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N.J. Smelser and R. Swedberg. Princeton, NJ: Russell Sage Found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79-402.

Sabel, Charles, 1994,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the Re-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es,” Pp.105-156 in Post-Fordism: A Reader, edited by Ash Amin. Oxford: Blackwell.

Shapiro, Susan P., 1987, “The social control of impersonal trus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3(3): 623-658.

Sorenson, Olav and Pino Audia, 2000,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footwear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1989.”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2):424-62.

Scott, W. Richard and Gerald Fredrick Davis, 2007,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Perspectives.”

Uzzi, Brian. 1999. “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